【当前独家】随笔丨胡书敏:白露塘“杀猪粉”,传承乡土文化的美食符号
白露塘“杀猪粉”,传承乡土文化的美食符号
文/胡书敏
每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各不相同,也正所谓是四方食事,美食总是关乎人事,关乎地方风物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美食承载着人生的鲜活记忆,也是蕴含乡土文化的符号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作为一个喜欢嗦粉的人,我从小最爱吃的是家乡的栖凤渡鱼粉,再就是近年来异军突起、逐渐在各地开枝散叶成为湖南米粉代表之一的白露塘杀猪粉了。和鱼粉的香辣刺激不同,杀猪粉比较清淡,南北老幼都能吃,因此它能适应外地的市场。和鱼粉一样,杀猪粉不仅仅是一道地方特色美食,更是郴州人的一种饮食文化和精神象征。
白露塘镇位于郴州市苏仙区东部,这里自然山水秀丽,农业资源丰富,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文化传统的美丽乡镇。白露塘杀猪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,那时候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较朴素。盛产大米的地方,米粉也就成了最普遍的食物。劳动人民生产繁忙,中午匆忙煮上一锅粉,吃完又马上下地干活。对常在田间劳作的百姓们来说,米粉是最方便的美食。结束劳作后,吃上一碗米粉,喝下温热的粉汤,一天的劳累似乎也消除不少。所以米粉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美食,朴实无华但蕴含温情。听老人们说,那个时候的壮劳力一顿要吃两斤粉才有力气。
在艰苦奋斗的年代,只有逢年过节杀猪这种时候才有机会敞开了吃肉。柴火起锅,猪大骨熬汤做底,不可能丢弃的猪下水在女人小孩的欢声笑语中清洗干净,和新鲜猪肉猪血一锅煮熟就成了最好的盖粉码子,条件好的加个荷包蛋,这就是一碗杀猪粉最初的模样。一碗杀猪粉的背后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写照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普通老百姓也富裕了,杀猪粉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次。
在我的印象里,郴州到处都是栖凤渡鱼粉店,杀猪粉店是近些年才多起来的,大多数店子两种粉都会做。郴州人吃的米粉叫榨粉,这种榨粉米香浓郁,清甜滑软又不失劲道,在外面很难吃到。我无辣不欢,一般只吃鱼粉。记得第一次去白露塘镇上品尝“正宗杀猪粉”是和驾校的曹教练一起,曹老师对美食很有研究,哪一家味道正宗哪一家老板娘好看,他都知道。每天凌晨,店家会把屠宰场送来的新鲜猪肉和猪杂整理好并用胡椒粉提前腌制,使之更好入味。五点钟左右,食客们陆陆续续来吃早餐,现点现煮,个个都加蛋,场面很热闹。与栖凤渡鱼粉的火红热辣完全不同,杀猪粉的汤底看上去略显寡淡,比较符合养生人群的需求。猪筒骨和鸡架骨熬的汤,确实有营养。
在这个黑科技调味品大行其道的年代,白露塘杀猪粉的制作严格遵循着传统工艺,始终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本色,这是它能受消费者欢迎的根本原因。杀猪粉源于普通老百姓的劳动生活,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食物的珍视。在这个传统美食背后,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百姓勤劳、坚韧、智慧和淳朴的品质,这正是白露塘杀猪粉本身的文化传承所在。
民以食为天,饮食不仅是填饱肚子,还关乎文化和人情,人们在充盈着情味的生活中创造出了美食,美食也沟通了不同人的心灵。在柴米油盐之间,在觥筹交错之中,尽能体会饮食的人情物味。
从秀美的湘南小镇到繁荣的生态新城,白露塘的乡村面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然而,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,乡土文化浸润的生活本质没有变,一碗杀猪粉的味道也仍是依旧。正如白露塘人民勤劳智慧、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一样,白露塘杀猪粉这道传统美食也将永葆纯粹和本真,一直流传下去。
胡书敏,湖南郴州人,媒体工作者,现居长沙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