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灌篮高手》不燃就对了,有谁的人生能一直高开高走? 焦点要闻
一句全国大赛见,我们等了26年,原来在你们的世界里才过了4个月。
01
(资料图)
中老年人的热情
堪比老房子着火
上周,一群中年人不约而同暂时放下了工作、哄完了孩子,在夜色中赶到电影院,他们攥着电影票,期待着一场“青春的赴约”。零点,《灌篮高手》大电影准时上映。
这部电影成为了中国影史第一部上映首日票房破亿(1.14亿)的日本动画电影。首日观影人次达到了291万,同样是中国影史日本动画电影第一。
不仅上映首日成绩喜人,《灌篮高手》的后续表现也相当给力。截至4月22日14时16分,影片《灌篮高手》票房突破3亿元,累计观影人次817万。 目前本片豆瓣评分9.0分,已有14万人进行打分,63%观众给出5星满分。
清博舆情显示,自4月19日首映起,《灌篮高手》热度呈指数级暴增,在上个周末达到峰值,随着工作日的到来,热度有所下降,但总数据依然庞大,近三天的信息总量高达近 40w 。
不仅如此,媒体分布类别占比最高的是个人账号,足以可见《灌篮高手》粉丝群体之庞大,甚至遭遇了可能是史上最严重的屏摄(指在电影院对正在播放电影的屏幕进行摄影摄像,也叫盗摄或者盗录)。
打CALL、应援、拉横幅,这些通常是只会出现在流量明星身上的宣发造势手段。但是,你会看到 一群已经步入社会的80后、90后四处询问该如何正确应援,是穿同款球衣,还是拉横幅,或者是cosplay?
尽管《灌篮高手》是凌晨首映,但现场火爆、人声鼎沸,遍地都是湘北的红色球衣, 平均年龄目测不低于30。
恍惚间你会觉得自己进的不是电影院,而是全国大赛的篮球赛场(中年版)。大家看的也不是电影,而是真正的世纪球赛。
撞衫在观影《灌篮高手》中成了一种仪式感。为了完美融入湘北篮球队,不少人用尽了心思。
同一场次里可以遇到五个樱木,三个流川枫。
当满场都是湘北队篮球服时,cos安西教练就有些犯规了。
有人另辟蹊径,扮成配角铁男。
放眼望去,似乎喜欢《灌篮高手》的全是中/青年男人。
随着《灌篮高手》相关话题持续走热,#灌篮高手 我来考考你#等关于男女对立、代际对立等问题不断出现。
很多网友想当然认为年纪轻轻的女性不可能认真看过《灌篮高手》,只是单纯蹭热度。
评论区出现男性网友评论的关于《灌篮高手》的各种知识点考题,被女性网友们嘲讽“开始啦开始啦,伟大的男人们开始‘我来考考你啦’”。
还有人认为《灌篮高手》是80后独有的情怀,年轻一代理解不了。
这种“80后独有的情怀和氛围”莫名优越感也许可笑,但同为80后,这一刻我竟然懂了,他们所谓的情怀和氛围结合了时代特征,或许z世代是真的理解不了。同时我想说, 女生对于《灌篮高手》的情怀,并不比男生少。
02
年少时执着于
“现在放弃那比赛就提前结束了”
在看《灌篮高手》前,不好意思,我从未接触过篮球。
那时小学四年级,全年级风靡看《足球小将》。男孩们在绿茵场上驰骋,面对有好感的女同学,会红着耳朵装作不在意又带一丝祈求的语气说:“放学别走,过来看我们踢球啊”。
彼时我们还是在男女性别发育拉不出差距、甚至很多女生比男生高的年龄。看男生们踢球是一件很无聊的事,既没有参与感,又不觉得帅,纯粹是混迹在一群对异性好奇、蠢蠢欲动的男女生里凑人数。
直到突然有一天电视中播放《灌篮高手》,从此一头扎进去,对篮球的狂热一发不可收拾。从练习原地运球开始,到跑步运球,打板投篮,三步上篮……弹跳力不够,天天进出教室都习惯性跳起摸门框。从一开始差一个中指的距离,到慢慢指甲能划到门框,再到能超过一个指节的距离……投篮力量不够,每天爬单双杠练臂力,于是人生中体脂率最低的阶段竟然是小学……
无数个独自运球、上篮、定点投篮的上午、下午和夜晚,操场上只有自己和砰砰砰不停的拍球声,从未觉得寂寞或辛苦,只有专注,投入,好玩。
《灌篮高手》以后,我的世界从此清晰起来。不再每天无所事事,浑浑噩噩,仿佛找到了毕生所爱,每天都干劲十足——在情窦未开,自己还是个假小子的年龄,流川枫、仙道没能成为我人生中第一个老公,却成为了我为之奋斗的目标,人生中第一个偶像。
热血、激情、永不言弃,这些足以点燃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,对篮球的热爱和坚持甚至转移到学习上。一向贪玩的我突然开始认真听课写作业,只为了在别人惊奇“这道题你怎么也会”的质疑中,表演樱木花道式叉腰大笑:“因为我是大天才”。
人的成长仿佛就是那么一瞬间,当家长老师纷纷吃惊我从此“转性”,真的长大了,和过去完全不一样时,只有我自己清楚改变的最初动力来自哪里。
原本我以为这是我一个人的特殊的成长故事,直到今天才知道 《灌篮高手》影响了整整一代人。
90年代,在动漫和漫画的双重热潮下,红毛以及篮球开始席卷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园。
比如,1996年的《杭州日报》就报道过《卡通片刮起校园篮球热》,文中说, 某学校旁边一家体育用品店三个月卖了1200个篮球 (1996年的城镇职工月收入约为500元,就按一个篮球20元算,1200个,就是24000元)。
在篮球运动的热潮之下,带来的是各种以“灌篮高手”命名的夏令营、冬令营,以及举办各类赛事。
这些仅仅是杭州一个城市,在当时的全国各地,《灌篮高手》如同一场红色风暴,甚至有当时在山区支教的老师和留守儿童聊天时,也听到他们说喜欢看《灌篮高手》。
下面这则报道中提到,一名山村儿童为了买篮球,利用学校组织的有偿活动攒钱实现了愿望。
相信这么多喜欢《灌篮高手》的孩子中,女生占比一定不小。清博舆情显示,讨论《灌篮高手》的男女比例甚至是 1:2 , 女生是男生的2倍。
有的女孩因此喜欢篮球,有的读书时进入校队,有的考取了篮球裁判证。
有的女孩因此喜欢动漫,有的成为了原创画师,有的为动漫自学会日语。
有的女孩因此奠定了对异性的喜好风格,从此在追星路上一去不返。
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喜欢《灌篮高手》,它都成为了她们成长记忆中的一部分,成为铸造现在的她的某一个因子。
时至今日,我的书桌前有一幅摆放多年的“镰仓高校前”车站路口的版画。它似乎成为某种精神符号,一方面熟悉的画面让人猝不及防地陷入美好的回忆,另一方面又许诺你充满希望的未来: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去镰仓看看。
03
长大后认清
人生中很多事是徒劳的
只是我没想到的是,说出“现在放弃的话,比赛就提前结束了”的《灌篮高手》,会在赤木说接下来就是全国大赛之后戛然而止。
有多少人第二天放学后急匆匆地冲回家打开电视,却发现电视台播放的是其他节目。心想可能过几天就会播102集,再等一等吧。却没想到,初中毕业、高中毕业、大学毕业……这一等,就是整个青春。
在电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,我曾经搜遍大街小巷的书店,企图找到关于《灌篮高手》后续的只言片语。
无意之中发现一本讲流川枫和仙道彰的纯爱故事,因画风和作者极其相似,让我陷入大为震撼又难以置信的纠结状态,彼时还不懂什么叫做同人漫。一入耽门深似海,从此节操似路人。
直到2004年,为了纪念《灌篮高手》漫画发行突破一亿册,井上来到神奈川的一所废弃高中,用23间黑板画了一个《十日后》的后记。
刚刚从苦战中险胜的湘北队,勉强地拍了合照(下图),原本要被用作杂志封面,但因为紧接着的惨败,最终未能成行。
之后,宫城成了新一任队长,流川枫去了日本青年队集训,樱木住院治疗背伤……他们很快将会重聚,但其余的人,却要走上不同的路。
樱木在海边努力做着康复治疗,平时和晴子保持书信往来。
赤木最终没能获得体校的保送资格,只得和慕木一起退出球队,全力准备高考;三井虽然同为高三,但因为学业太差,只好继续留在球队,去争取特长生的名额。
当听到赤木、慕木退出的消息时,井上雄彦特地画了三井的反应。在三井落寞的背影旁边,写着这样的文字:“其实内心最难受的就是三井。”
这几处闲笔把整整31卷的《灌篮高手》突然从一个梦里拖拽回了现实之中。
他们不过是几个高中生,几个问题少年,被心中的热爱救赎,赢下了几场比赛。但最终,他们还是要面临高考,还是要面对比赛场还要残酷的人生;更何况,日本篮球整体水平的落后,更是他们难以突破的天花板……
但也正因为整部漫画结束于此,才使得前面的内容更有了份量。正因为结局的灰,才使得前面的燃更多指向的是一个过程,而非结果。
篮球并不是任何难题的终极答案,对不起,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答案。但认清这点,却是《灌篮高手》用了如此恢宏的篇幅,最终抵达的答案。
如今,在很多人看来,《灌篮高手》这部漫画已经具有文学意义,常看常新。
井上雄彦那并不高产却独具一格的创作之路,似乎正暗合了某种人生的隐喻:从热血到现实,从故事到艺术,从为人画到为己画。
《灌篮高手》显然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,它既是如此纯粹,又能在理想主义与现实感之间达成某种平衡。 与之相关的记忆,就像我们那尚未被驯化的青春期,一去不返,却又与这狼狈的人生时时回响。
很多人看完《灌篮高手》电影版之后,吐槽没有熟悉的BGM,大段宫城的成长故事穿插其中,显得影片不够燃。
一直燃的人是可怕的人,全程燃的电影,也不是井上雄彦想表达的原意。
就像年轻时听安西教练说“现在放弃的话,比赛就提前结束了”会鼓起士气一样,如今在和樱木、流川、赤木、三井等各自走上人生路之后,才终于理解了井上雄彦说“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的”。
两种人生态度,前者教人奋进,后者让人豁达。
我不知道大家理解后一句话用了多少年,也不知道,大家观看《灌篮高手》流的泪,有多少为他们而流,有多少为自己而流。
作者:张岑 排版:骆伟玲
图片源于Q仔互联网冲浪所得,若有侵权,后台联系,Q仔滑跪删除~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