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: 首页 > 热点资讯

晚潮|最早的北漂者

来源 :潮新闻客户端 2023-07-11 11:20:56

潮新闻客户端 宋玫

六百多年过去了,如今,关于吴直方的故事已少有人知,知道更多的是他儿子吴莱,于是有了“吴莱父亲”的标签。今年5月,旱,在浦江前吴村,吴直方的墓碑记从水库里露了出来,上面刻有宋濂写的墓志铭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浦江前吴村。山人/摄

翻开《宋濂文集》,里面有不少文章带有人物传记性质。宋濂是位文学大家,又在翰林院工作过,其详实生动、多角度的书写,使许多人物与故事得以流传下来。其中就有一篇《元故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公行状》,写的是元代金华浦江人吴直方的生平和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,特别是他长达三十六年的北漂生涯,颇有些传奇色彩,绝对是古代版的励志典范。

吴直方(1275--1356年),字行可,金华浦江前吴乡人,元末著名文学家吴莱之父。在京漂泊多年,直到65岁进入元朝政治中心,官至集贤殿大学士、一品大员。

虽然吴直方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,但综观吴直方的前半生,可谓是个困顿迷茫、艰难求索、迂回曲折的过程,许多不幸都落在他身上。四岁时,祖母亡殁,七岁时母亲金氏逝世,到十岁,祖父吴蕃也去世了,只能与父亲吴伯绍相依为命。幸好,父亲是一位宽厚仁慈之人。但这样的家庭境况,致使宗族豪强和郡中的世家大姓,常来欺负刁难,以至于后来连田地也被夺去。父亲势单力薄,无力对抗,家境日渐衰弱贫困。吴直方虽在幼年,但仍感到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,他仰天发誓:“那些欺凌我们的人,无非是看我家孤弱无依,趁机谋利而已。等我稍稍长大成人,一定要在他们面前扬眉吐气一番!”于是,他努力读书问学。

月泉吟社旧址。山人/摄

元朝初年(1286),吴直方的伯父---曾是宋时义乌县令的吴渭,与前朝的几位官员在浦江创立了“月泉吟社”,招纳了很多贤才名士,经常举办各种讲学班,有时谈论儒学,以及古今成败治乱等事,有时相与酬唱赋诗。吴直方每每端坐于书塾之内,专致如痴,其他学生到了天晚时都各自散去,只有他依然手持书卷,低声吟诵不止。如此投入,身体几次染上恶疾,生命濒危。然而,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年。

正当旁人都为他担忧时,有懂相术的人对他说:“以你的相貌日后定能显贵,就算有疾病也不会妨碍。为何不出去游学,开阔开阔视野呢!那样的话,你的病不用药也自然能痊愈。”于是,吴直方来到金华的军队行营中修习司吏之事,没过几个月,病果然好了。当他听说杭州是个大都会,名流萃集,便又前往游学。这样过了数年,仍没有遇上好机会,于是,他没有告诉任何人,独自去了京师闯荡。

果然,京城的视野足够宽阔,每天接触的都是各方英才、达官贵人,日益见多识广,心中所坚守的信念也更加坚定。大德年间,适逢元成宗铁穆耳下诏选才抄写金字《大藏经》,吴直方因工于楷书被选中,得到了一个官衔,但不久便被罢。延祐初年,40出头的吴直方被征召为元明宗讲书,担任写手,可是不久明宗奉命出镇漠北,于是他又被罢。泰定元年(1324),50岁的吴直方又奉命担任元上都的儒学学正,当他赶去千里之外的蒙古上任时,职位却被别人抢占了。如此饱经磨难、颠沛流离,他依然没有放弃。

低微的身份,免不了粗衣恶食,有时甚至难以为继。其实也不是真的没有机会,只是吴直方有自己的个性,刚正不阿,不愿流俗。有人劝他不如回到南方,吴直方笑道:“生于世上,只是一时寄托罢了,死了便将肉身抛弃则可,何必要区分南北呢?”

镇守在蒙古滦京的德王马札儿台,听说吴直方的学识气度不凡,便邀请他来家里做客,与之交谈后大喜,认为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他,便聘请吴直方做他两个儿子的教师,长子就是后来的中书省右丞相脱脱,次子则是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。吴直方因此留在了德王家。

随着德王地位日益显赫,谋事越来越多,遇到难以抉择的问题,总是先听听吴直方的意见,经过吴的指点,事情总能妥善处置。德王更加敬重他了,只要有时间在家,总要与吴直方兴致勃勃地交谈,有时一聊就是一整日。德王说:“我与其他儒生谈话,总是会昏昏欲睡,如今和先生您聊天,仿佛耹听天籁,整日不知疲倦。您真是一位奇士啊!”

元统二年(1334),德王的儿子脱脱执掌御史台,向皇帝推荐了吴直方,这时他已年近六十,被任命为江浙等处儒学提举。之后,吴直方终于苦尽甘来,仕途上一路顺风顺水、扶摇直上。到了至元二年(1336),升为将仕郎、海北广东道肃政廉访司承发架阁兼照磨。至元三年,他又回到了北京,升为中政院架阁、管勾。到任三个月,就升为中政院长史,掌管皇后宫中的文书档案。尽管这一切来得有些势不可挡,但吴直方一直尽心尽力,毫不懈怠,处理事务公正廉明、深谋远虑,深得皇太后的信任。

至元六年(1340),脱脱的叔父秦王伯颜,仗着自己有功于皇上,把持朝政,专权恣肆,迫使14岁的元顺帝下停止科举取士,其反对儒学、敌视汉人的作派,引起朝野上下的混乱和不满。皇上为此感到担忧,脱脱此时正担任御史大夫,皇帝找他商量处置办法。吴直方提醒脱脱:“您身为公卿大夫,在处理这种重大敏感事件时,一定要谨言慎行,否则会造成祸患。”脱脱询问该如何应对?吴直方说:“应该赶紧将伯颜罢黜,以向天下谢罪。”脱脱与伯颜是亲人,觉得应当避嫌,吴直方却说:“大义灭亲是圣人的教导,身为大夫,内心应当只有朝廷,即使家人犯法,也不应包庇纵容。”于是,脱脱痛下决心,入宫奏报皇帝。正当皇帝举棋不定时,伯颜陪皇太子外出打猎,脱脱想要出兵,吴直方提醒他:“皇太子正在伯颜军中,如果他们挟持太子,容易生出其它变故?”脱脱急忙禀报太后,催促伯颜回城,并立即关闭京师城门以自守,派使者带着诏书到军营中,遣散军士,把秦王伯颜贬谪到了河南行省,并废除了伯颜的一切旧政,百姓大悦。

对这一事件的应急处置,可谓果断周密、天衣无缝,避免了可能引发的动荡和混乱,使元王朝又重新走向正轨。吴直方得到了皇上的夸赞,并被请到宫中,皇帝用自己享用的大餐招待他,还越级提升了十多阶,封吴直方为集贤直学士、亚中大夫。至元七年(1341),改为本院侍讲学士,进阶中奉大夫,为皇帝讲学。吴直方还被招入龙光殿,御赐黄金束带,脱脱也因此进位台省。

从此,吴直方作为皇帝的近臣,参与到国家核心决策中。每遇大事,皇上在发布命令前,总是要听取吴直方的意见。吴直方积蓄多年的治国理政、造福百姓的理念方法,喷涌而出。如科举制已经废除很久了,他竭力进言:“科举的实行,未必能使人人都享受俸禄,但因此而让每户家中都有读书之人,人读了书,就自然不敢为非作歹,这对于治世之道关系非小。”于是皇帝下诏恢复科举。浙江加倍征收盐税,盘剥百姓,民不聊生,经吴直方上言,减少了赋税的数额。其他如变更钞法、整顿吏制、重视农业、兴办学校等等,他都一一奏明,很多都得以施行于世,他追寻一生的报国志向终于实现。

前吴村通济湖。山人/摄

其实,这也是吴直方心心念念想进入元朝廷的目标:以儒学治理国家,废弃藏佛教为国教,使更多的汉人进入元廷,取代蒙古贵族。只是后来这个衍生于马背上的王朝,忙于内部恶斗,很快便垮台了。

宋濂因此评价说:先生性格深沉,富有谋略,决不自炫,人们只看到他为人坚定纯笃、儒雅宽厚的一面,而不知他遇事直快、处事利落,有如风隼掠林而过,又如健帆携舟飞越。之后几年元朝天下安定,后元之治水平大幅提升,其中有吴直方的功劳。但他为人谦逊低调,很少向别人说起这些,所以,外界知道的,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两件事而已。

正元六年(1346年),吴直方七十二岁时,他以年迈为由请辞,回到故乡浦江安度晚年,对朝廷赏赐他的一千六百多亩田地,推辞不接受。

功成身退后的吴直方毫无骄色,对待乡里乡亲,一如往日贫贱之时。官府的事情,毫不干涉。有仆人侍从对别人恶语相加,他便将其捆绑送到官衙杖责。十年间,他不肯轻易踏出家门,终日整理好衣冠,正襟端坐,常与来客畅谈国家大事,尽管他已年迈,但依然思维敏捷、妙语连珠,常引来大家的开怀大笑。封疆大吏、地方重臣,仰慕其声誉荣望,派使者拎着食品礼盒前来探望。

晚年的吴直方异常清醒,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业,不必正儿八经地请求他人撰写墓志铭,以防被人讥笑,于是决定自己写,并作序辞说道:“我的一生虽然艰险,但并无所觊觎。漫游京华,旅居三十余年。适逢天下承平,世道清明,偶然步入仕途,食国家俸禄。官位登到极品,蒙皇恩追赠了三代。儒者所受的荣宠,至此便到达了极点。谨将一片诚心报与上天,如江水东流入海。立下石碑,自己作铭,来向后人昭示。”

吴直方八十岁时,德王夫妇去世,他不顾年迈,不远万里亲自前往京师行吊祭之礼,足以看出他的重情重义。

元至正十六年(1356)七月十三日,吴直方去世,享年八十二岁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
精彩放送

返回顶部